玻璃笼子-当机器为我们思考,我们忘记了如何思考
尼古拉斯·卡尔有人称,尼古拉斯·卡尔是我们这个时代清醒的思考者之一,当我们沉浸在技术带来的便利和高效的时候,卡尔看到的却是看似有百利无害的技术背后隐藏的“手术刀”,这把锋利的手术刀改变的正是人的大脑,从而影响人的认知和行为。卡尔的前一部著作,也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浅薄》出版时在美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玻璃笼子》延续了《浅薄》的思想谈到了自动化及我们的未来。读完,也许会完全颠覆你对科技的看法。在《玻璃笼子》中,尼古拉斯·卡尔延续了《浅薄》的思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核心悖论:自动化在解放我们双手的同时,也正在禁锢我们的大脑。 我们欣然接受计算机、软件和算法替我们完成工作,却未曾察觉,我们正在放弃至关重要的技能、智慧和能动性,将自己关进一个舒适却危险的“玻璃笼子”。核心内容:
[*]自动化的双重陷阱
[*]表面的恩赐: 自动化无疑带来了效率的飙升、精度的提高和体力的解放。从自动驾驶到自动纠错,从推荐算法到智能导航,生活似乎变得前所未有的轻松。
[*]隐藏的代价: 卡尔指出,当我们把认知任务外包给机器时,我们自身相应的能力就会因“用进废退”而退化。依赖GPS,我们失去了空间导航能力;依赖拼写检查,我们变得不会正确书写;依赖自动化系统,飞行员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丧失手动操控飞机的能力。
[*]技能的流失与“知行合一”的断裂
本书深刻剖析了技能(Skill)与知识(Knowledge)的区别。技能是通过反复实践内化于身的、直觉性的能力,而知识更多是理论性的。自动化剥夺了我们实践的机会,导致技能流失。我们与工作之间隔着一层“玻璃”,虽然看得见,却无法真正触摸和感受。这种“知行合一”的断裂,让我们变成了系统的监视者而非参与者,失去了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和满足感的可能。
[*]认知的退化与人的“异化”
卡尔警告,自动化不仅是体力劳动的替代,更是对人类判断力、专注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侵蚀。当计算机为我们做出最优选择时,我们便放弃了权衡、妥协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长此以往,人类会变得思想懒惰,认知能力下降,最终被自己创造的工具所“异化”,从主动的操作者沦为被动的附属品。
[*]出路:倡导“有思想的”自动化
卡尔并非一个反技术的卢德主义者。他提出的解决方案不是拒绝自动化,而是设计和使用“有思想的自动化”。
[*]对人性的洞察: 技术设计应基于对人类心理和能力的深刻理解,而不是一味追求效率。
[*]保持人在回路的必要性: 关键系统必须确保人类能够随时介入、监督并接管,保留人类最终的控制权和判断权。
[*]技术应增强而非取代: 理想的技术应该像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是增强人类能力的工具,而不是完全取代人类角色的“代理”。
总结与启示:
《玻璃笼子》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它提醒我们,在拥抱技术便利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我们的目标不应是创造一个无需人类思考的世界,而是利用技术创造一个能让我们更深刻、更智慧、更富创造力地思考和行动的世界。我们需要审慎地思考:我们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玻璃笼子里被精心照料、能力退化的观赏品,还是手握工具、不断攀登智慧高峰的探索者?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迫使每一个读者直面这个关乎未来的核心问题。 这是一本关于自动化的书,它提醒我们自动化对人类的影响,人们心安理得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却忽视了,它已经渗透进了生活和工作改变了我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商家在设计程序和应用时,早就把他们的想法埋入了编程和APP中。
卡尔的作品无疑是给我们这个时代灌入了的一剂清醒药。他独特的思考问题角度,犀利甚至略为偏激 的言论再加上丰富的*前沿的科技案例会让人读起来畅快淋漓,且醍醐灌顶,意识到自动化等高科技潜移默化地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影响。这位一直在互联网时代火热浪潮里的冷峻观察者将我们带入了深刻的反思。
页:
[1]